您现在的位置是:时尚 >>正文
(寻味中华|非遗)中国珠算:“算盘一响,黄金万两”
时尚2人已围观
简介中新社太原12月4日电 题:中国珠算:“算盘一响,黄金万两”中新社记者 杨杰英“六艺科中算数尊,三才万物总经纶。”明代晋商算学家王文素在《算学宝鉴》“集算诗”中如是道。王文素《算学宝鉴》成书500周年 ...
中新社太原12月4日电 题:中国珠算:“算盘一响,寻味响黄黄金万两”
中新社记者 杨杰英
“六艺科中算数尊,中华中国珠算三才万物总经纶。非遗”明代晋商算学家王文素在《算学宝鉴》“集算诗”中如是算盘道。
王文素《算学宝鉴》成书500周年纪念活动近日在山西太原举办。金万作为中国古典数学巨著,寻味响黄《算学宝鉴》内容涵盖量大,中华中国珠算共42卷近50万字,非遗是算盘王文素花费30年时间撰写而成。
《算学宝鉴》内容涵盖一元高次方程的金万数值解法等,并例举了米、寻味响黄肉、中华中国珠算马、非遗麻等价格资料,算盘不仅运算方法先进,金万还涉猎应用数学,在中国数学史、珠算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具有一定地位。
图为《算学宝鉴》。(山西省珠算心算协会供图)王文素生于明成化年间,山西汾阳人,不仅是著名数学家、珠算家,也是一名商人。他对数学的理解与常年从商的经历密不可分。
据山西省珠算心算协会会长周巧红介绍,在王文素的老家至今都流传着苦练算盘的方式:每家窗户都留有一个20厘米的通风口,平时糊块布帘,练算盘时把算盘放在外窗台上,把手伸出去拨打……当地还有这样的顺口溜:“会写会算,学业一半。算盘学好,遍地是宝。”
一四棱珠方寸间,潮流顺应指拨弹珠算。只需一把算盘,手指拨弄之间,复杂的数学计算就有了答案。这就是素有“中国第五大发明”之称——珠算的神奇之处。
晋商学者、山西财经大学晋商研究院客座教授陈旭向记者介绍自己收藏的算盘。中新社记者 杨杰英 摄“晋商的辉煌离不开珠算,离不开算盘。”周巧红说,珠算成就了一代代晋商,而晋商又将珠算的商用功能发挥到极致。对晋商而言,学珠算是必修课。
黄花梨、楠木、红木等材质的各种算盘,以及账册、汇票等各类晋商实物遗存……走进晋商学者、山西财经大学晋商研究院客座教授陈旭的工作室,多个充满岁月痕迹的晋商老物件映入眼帘。
古人云:“算盘一响,黄金万两。”陈旭手拿算盘向记者举例,如晋商年终分红的时候,尤其热闹,长算盘摆一圈,组织二三十个打算盘的巧手一起打,场面非常红火。
陈旭介绍,算盘还有大算盘和小算盘之分。晋商走万里茶路,路途遥远,巴掌大小的算盘在外出时方便携带。“用大算盘则是因为涉及计算的数量大,比如十几万两银子、多少斤茶叶……轴短了不够打。”
图为山西省小学生参加珠算比赛。 (山西省珠算心算协会供图)山西省珠算心算协会副会长刘贵川告诉记者,晋商先贤还结合长期从商实践,将民间传说、民俗文化、人物故事等文化融入珠算,发明了许多既适合珠算技能训练,又生动有趣的打法。
这些“趣智打法”是除商业功能外,珠算的另一大魅力。据介绍,目前已搜集到的算盘打法就有54种,包含狮子滚绣球、二龙戏珠、三请诸葛亮、凤凰双展翅等。
以“狮子滚绣球”为例,以1做被除数,以512做除数,最后得数是“一九五三一二五”。这个数字在算盘上呈现出一头昂首翘尾的狮子形象,故名“狮子滚绣球”。
2013年,中国珠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目前,全球已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在教授珠算。珠算成为连接东西方文化的重要桥梁之一。
民间曾有说法:“学会狮子滚绣球,走遍天下无对手”。如今,随着时代发展,中国珠算也正应此话,带着独特的魅力和故事更加“走天下”。(完)
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社会新闻
Tags: 相关文章
热门文章最新文章友情链接 |